张金山: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及方向——以北京

      面对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的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于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淘汰无效产能,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在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中国将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来抓。”2016年初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汪洋强调:“要大力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体现,而研究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充分发挥旅游业增长潜能,更好的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局。
      一、供需不匹配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主要矛盾
经济新常态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各类产业此消彼长的过程,而旅游业正成为逆势增长的典型产业。从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情况来看,2011-2016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9.3%、7.7%、7.7%、7.4%、6.9%和6.7%,可以说2011年是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的关键节点。而2011-2016年国内旅游人次增长率分别为13.2%、12.1%、10.3%、10.7%、13.1%和11%。由此可见,伴随宏观经济的整体下滑,人们群众的旅游需求增速与以往相比却出现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表现尤为抢眼。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间节点,也正宣告了开始走向大众旅游时代的新篇章,中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快速膨胀、不断高级化,旅游行业能不能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供给反而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从供给侧入手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的分析框架只是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吴敬琏指出,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的大小,归根到底是由一些客观因素决定的,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愿望。根据经济增长理论,长期经济增长归根结底需要依靠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旅游业的潜在增长率,实际上也由生产要素投入和相关的要素的生产效率所决定。旅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分析研究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的投入与质量问题。
      第一,提高旅游教育和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在旅游从业人员和人力资本积累方面,有两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旅游就业门槛低,带动作用大的性质有必要重新认识。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北京旅游行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已经表现的非常突出,服务行业已经步入需要重视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降低用工成本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旅游高等教育已经有很大的规模,而旅游院校培养的人才与旅游行业需求严重脱节。现实中观察到,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率很低,相反是其他专业的人才纷纷在旅游行业就业。当前,重点需要考虑的不是旅游专业是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问题,更应该考虑的是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能够充分适应行业需要的问题。
      第二,加强旅游项目策划设计,提防形成无效产能。伴随着旅游需求的逆势增长,旅游行业正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为了促进和引导旅游投资,2015年国务院还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全国旅游业投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旅游业完成投资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比第三产业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32个百分点,较房地产投资增速高41个百分点。各类资本纷纷转投旅游业,旅游投资基金、旅游产业基金等投融资平台纷纷成立。旅游项目投资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同时,旅游项目与住房地产以及商业地产相比,对区位、交通、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经过精心策划和设计的项目,才有可能适应不断变动的旅游市场需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旅游项目投资的监测和预警,旅游投资主体需要加强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设计,在大干快上的冲动中,尤其需要提防无效旅游供给的形成。
      第三,认真研读旅游用地政策,有序增加旅游用地供给。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土地是制约项目建设的第一要素。与此同时,旅游项目对生态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和相互耦合性又决定了长期以来旅游项目建设受到土地供给的更多制约。充分认识到用地问题对旅游发展构成的制约,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和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这为旅游用地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依据。各地区和各部门需要加强对旅游用地政策的研读,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的角度谋划旅游项目的布局和建设,重点增加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新业态的用地供给,及时解决旅游项目用地饥渴症。
      第四,积极引入新科技新技术,提高旅游行业科技含量。科技进步是提高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根本手段。同时,新科技的新奇性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新科技与旅游需求之间具有同一性。面对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日新月异,旅游行业应该提高对新科技新技术的主动适应度和采纳度,摆脱定义为传统服务业的思维束缚,在旅游行业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监测监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旅游安全预警、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装备制造等领域和环节大量采用新技术,推动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第五,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加有效制度供给。在谈到经济增长问题时,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进一步指出,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之上。旅游产业的广泛关联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对体制机制创新有着强烈的依靠,特别是对那些交织和边缘的管理环节及方面。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旅游统筹协调机制、旅游行业监管、旅游用地政策、旅游投融资政策,与“一带一路”战略、“自由贸易区”战略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度。
      三、北京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2016年,北京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021亿元,增长9%;接待游客总人数2.85亿人次,增长4.6%。旅游餐饮和购物总额2659亿元,增长14.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4.2%,提高1.7个百分点。旅游相关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5.5亿元,增长11.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4%,提高0.5个百分点。北京是老牌旅游城市,旅游业已经经过多年长期的发展,总体来看,当前北京旅游发展相对比较稳定,与全国旅游业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中,显著逆势增长的情形相比,表现的要更加缓和,这说明北京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或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具有更大的必要性。
     未来北京的旅游发展,正面临京津翼一体化、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布、雄安新区建设等时代大背景,北京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大力推动旅游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在京津翼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大力推动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北京旅游的发展空间。与雄安新区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拓展西南方向的旅游发展新廊道;与张家口冬奥会的举办紧密结合,大力推动北京城区-延庆-张家口一线在冰雪旅游领域的联动开发。在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形象营造、旅游投资输出、互送旅游客源、互开旅游班线、加强旅游交通联络等方面都可以成为北京与天津、河北旅游联动发展的重点旅游和方向。第二,大力推动旅游产品结构的高级化,不断适应不断高级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大力推动旅游与农业、旅游与体育、旅游与养老、旅游与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孵化休闲农业、旅游庄园、乡野民宿、田园综合体、体育健身旅游、养生养老旅游、旅游文化创意等旅游新业态。第三,加强旅游行业培训,提高旅游行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北京人力资源和科教资源优势,制定系统性的旅游行业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积极推动虚拟现实、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不断培育科技型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科技含量。第四,有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不断创新旅游行业综合治理能力。积极响应全域旅游的号召,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努力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旅游综合监管主体责任清单,积极探索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新型旅游监管执法机构。
 
                                                                   ——本文最早刊载于《北京社科院市情研究论丛》,20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