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展览馆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 2004年9月建成对外开放,是唯一向人们展示古 都北京的历史变迁、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 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内容的展馆。馆内挂着的“全 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基地”“北京 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市长培训教学基 地”“首都平安示范旅游景区”“青年文明号”等 60余块牌匾也向人们展示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关 注度之高、影响之广。但是,当我们发现展览中的 某些内容与史实相左并以此征询工作人员时,得 到的回答是:您可以将意见写到展览馆出口处的 “观众留言板”上。我按其所指老老实实地写了 一版……后来,我发现还没等我离开展览馆,“观 众留言板”上的留言竟已被擦掉。是被接受了,还 是压根儿就没有看,我不得而知……
元大都南北半城各有一条“中轴线”
元至元元年(1264),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 称帝。他胸怀灭亡南宋、统一全中国的雄才大 略,接受了大臣“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 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的奏 议,决定以原金代的离宫—今北海琼华岛为 中心,兴建大都城。
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既恪守《周礼·考工 记》有关王城建设的匠意,又密切结合高梁河 水系的地理特点。全城的平面布局犹如棋盘, 井然有序。然而展览馆内所有介绍有关元大都 城的平面图都标有一条南起丽正门,北至北城 墙内环涂的中轴线,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
大都城于元至元四年(1267)开始修建, 十一年(1274)宫城大内建成,十三年(1276)大 都城城垣建成。据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所绘制的《元大 都复原图》标明,元大都南北半城各有一条中 轴线。该图从崇仁门到和义门划一条直线,正 好把大都城划成南北两个半城。南北城的中轴 线南起丽正门,北至中心圈(今鼓楼所在地), 代表元代最高统治的大内即建在这条中轴线 上;北半城的中轴线南起鼓楼(齐政楼),往北 经钟楼,直至北城垣内的环涂。其具体位置即 今旧鼓楼大街。同样,2001年9月,由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的 专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 计方法研究》一书,其中所附的《元大都平面 分析图》也清楚地标明元大都南北半城各有一 条中轴线,并特别注明:“鼓楼(指北半城中轴 线的南端点)居全城几何中心,受积水潭限制, 南部城市中轴线东移129米。”换言之,今日北 京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是明永乐年建北京城 时从西边移过来的。
刘秉忠是郭守敬的老师
在展览馆一楼的中央大厅,展出了自元以 来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有特殊贡献的五位巨 匠。他们分列两边:东面是郭守敬、刘秉忠、蒯 祥;西边是雷发达、梁思成。这种排列顺序有点让人疑惑。因为刘秉忠不仅是郭守敬的老师, 而且是大都城规划建设的主持者。
刘秉忠(1216—1274),邢州(今河北省邢 台市)人,原名侃,字仲晦,“秉忠”是其入朝 为官后元世祖忽必烈所赐。由于他学识渊博, 尤其深入研究了《易经》及北宋理学家邵雍的 《皇极经世书》,对天文、地理、历法等无不精 通,因此深得忽必烈的赏识。公元1256年,他曾 受命选址建设开平城(中统四年即1263年升为 上都)。1264年被授予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 中书省事,1267年受命规划建设大都城。
《元史·刘秉忠传》这样写道:“四年,又 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刘秉 忠)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 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 之,为一代成宪。”这就是说,从元世祖决定迁 都燕京到胡地和大都城的规划建设等,都是在 刘秉忠的“经画指授”下进行的。忽必烈曾这 样评价:“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 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 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
郭守敬(1231—1316),元代杰出的科学 家,擅长水利工程和天文历法,精于测量学,为 大都城的水利工程和京杭大运河的北段— 通惠河的开凿,乃至编制历法、仪器制作等都曾 作出过重大贡献。他与刘秉忠不仅是同乡,而 且在青年时代就从学于秉忠门下。
那么,在人物的排列顺序上,郭守敬自然 应在刘秉忠之后,而不应在其前。
什刹海之名源于“什刹海(寺)”
“什刹海是因为其水域周围有十座寺 庙”,这是该展览馆对“什刹海”一名的渊源 所作的追索。这种说法似乎源自清代咸丰二年 (1852)广化寺重修之后由大臣徐继畲撰写的 《重修广化寺碑记》。其间说:“都城西北隅有 巨浸曰什刹海,以环海有丛林十,故名。广化 寺者,十刹之一。”碑文并没有说明是哪十座丛林,更没有说明是建于何时的“十刹”。
什刹海一带的水域,原是历史上的高梁河 故道,金时称白莲潭,元时称积水潭,又称海 子。什刹海一名是明代才出现的。我们从考察得 知,今什刹海西北沿,德胜桥迤东的糖房大院 27号,至今尚存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寺庙— 什刹海(寺)。据史书记载,什刹海(寺)坐西朝 东,山门三间;前殿三间,南北配殿各三间;中 殿三间,南北配殿各三间;后殿五间,南北配殿 各三间。明崇祯八年(1635)由刘侗、于奕正撰写 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曾提到:“京师梵宇, 莫什刹海若者”,亦说明其规模之恢弘。原寺内 曾供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像,其形象高大、面 目慈祥,栩栩如生。清顺治六年(1649)、康熙 三十二年(1692),曾两度重修。日寇侵华期间, 铜佛、铸钟、铁磬均被掠走。寺内原存的《重修 什刹海寺碑记》《什刹海寺题名碑》《古刹什刹 海》等石刻亦不知所终。今尚存山门、中殿和配 殿,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还值得一提的是,《佛源语词词典》中的 “十方刹海”条载:“十方,指整个宇宙空间;刹 海,指无边的佛法世界,形容佛法无边,遍布整 个寰宇。”因之,已故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 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就曾明确指出: 可以断定,现在的什刹海一名,实来源于明代 的什刹海(寺)。
另外,展览馆的“‘胡同’源于蒙古语‘水 井’”之说,也有待斟酌。因为这是数十年前 一位语言学家的假说,有人竟把它奉为圭臬。 而事实是,在北京城里有水井的地方未必叫胡 同,而无水井的地方又未必不叫胡同。从战国 时的闾巷,到汉唐的坊巷,再到明清北京的胡 同,其间经历了2000多年的演进历程。我认为,作为民众更愿意看到北京的胡同在其城市发展 中的独特性,它们犹如人的血脉,把数以千万 计的四合院编织成“将深沉的对大自然的谦恭 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 瑟语)。换言之,为什么说“北京是中国历代都 城的最后结晶”,其文化渊源在哪里?再譬如, 自元建大都以来,历经明清,乃至于今,北京城 极少受永定河洪水的侵袭,更不见有雨涝之灾 殃及故宫。那么,我们古代的规划建设者们又 是如何建设北京城的给排水系统的,有什么样 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汲取?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北京时曾明确指出,中 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文化是 北京的一张“金名片”。保护好历史文物是国家 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专题展示北京城的历 史变迁、城市规划本是保护名城古建的一项德 政,但若无谨严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和对历史 的敬畏,又怎能发挥馆内宣传语所说“向中国 展示北京,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作用呢?
——本文最早刊载于《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