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山、陈立平:工业遗产旅游与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已成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当前,综合判断,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步入中后期阶段。自从清朝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工业化建设,发展了一大批近现代工矿业城市,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英雄迟暮,成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废旧的厂房、塌陷的矿坑、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正构成一幅幅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典型图景。工业衰退区或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外称为“锈蚀地带”),正如同祖国大地上的一块块伤疤,给美丽中国造成重大侵蚀,是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区域。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是美丽中国的伤疤
      新世纪之初,资源型城市的问题开始不断引起国家的关注。2002年,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主持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研究确定了全国共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森工城市21座、其他城市5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4亿。2008年、2009年和2012年,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单位评定,国务院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经济衰退、下岗失业、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非常尖锐的问题。
长期的资源开采,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可以说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所有城市中环境问题表现的最为直观、最为突出的地区。以阜新市为例,已经宣布闭坑的海州露天矿,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垂直深度达200多米,总占地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是地球上巨大的伤疤。抚顺市经过长期煤炭开采,形成了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6-8公里的带状煤矿工业区域。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地表沉陷、矿震、矸石山自燃以及地表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灾害频发。遗留的大量厂房和机器设备,处于无人维护的状态,任凭风吹日晒雨淋,不断衰败、坍塌、腐蚀,锈迹斑斑。
      二、工业遗产:重新认识工业遗存的价值
      工矿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遗存,蕴含有巨大的价值,应该从工业遗产的角度来进行认识。在国际上,还成立有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简称TICCIH),2003年7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的《下塔吉尔宪章(NIZHNY TAGIL)》认为,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包括建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磨坊、工厂、矿山和加工精炼场地、仓库和储藏室,包括能源的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场所,还包括相关的地下构造物,除此之外,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比如住宅、宗教朝拜地或者是教育机构也都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工业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建筑价值和科学价值。
为了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很多西方老牌工业国家还纷纷将工业遗产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比如英国的铁桥峡谷(Ironbridge Gorge)、德国拉默尔斯贝格矿和戈斯拉尔古城(Mines of Rammelsberg and Historic Town of Goslar)、德国弗尔克林根钢铁厂(Völklingen Ironworks)、德国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Zollverein Coal Mine Industrial Complex in Essen)以及比利时斯皮耶纳的新石器时代燧石矿(Neolithic Flint Mines at Spiennes)等。近些年,我们国家也开始认识到工业遗存的巨大价值,并且开始致力于工业遗存的保护。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西安举行了第十五届国际古遗址大会,会上发表了备受瞩目的《西安宣言》,同时确定了2006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的主题——重视工业遗产,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并对工业遗产采取保护措施。2006年4月18日,在无锡举行第一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表示,未来在入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及近现代时期文物的数量和比例都将大大增加。目前,我们国家在已经公布的六批总计235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工业遗产171项,我们国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变的越来越重视。
      三、工业遗产旅游:生态环境修复与接续产业培育的最佳结合点
      培育接续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难题。国外在重视工业遗产保护的同时,以工业遗产保护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修复为手段,还大力发展出一种称为工业遗产旅游的旅游形式,可以说,工业遗产旅游是生态环境修复美化和培育接续产业的最佳结合点。
      英国是最早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在工业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工业革命的诞生地的铁桥峡谷(IronBridge Gorge),其的作用大幅度下降,到20世纪60年代,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倒闭了。此后英国提出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1986年11月该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SCO)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工业而闻名的世界遗产。通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铁桥峡谷整合成为一个面积达10平方公里,有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整合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每年为该地带来30~40万旅游者,这极大地促进了该地经济的发展,使工业衰落的地区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和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
      另一个典型的工业遗产旅游地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克虏伯公司、蒂森公司、鲁尔煤矿公司等一大批采矿和钢铁康采恩曾在这一地区创建发展。然而,由于上世纪50、60年德国经济对煤炭等重工业需求的下降等原因,鲁尔区在开始经济衰落,此后经济严重下滑,一度成为德国失业率最高的地区。尽管此后该地区进行了再工业化的选择,但是效果非常不理想。该地区从1998年开发工业遗产旅游路线,将全区主要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Route Industriecultural),工业遗产旅游得到空前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全面优化,培育了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科技研发、生态保护等一大批新兴产业,推动鲁尔地区经济走出了困境。
      四、大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一)充分认识工业遗存的巨大价值
      我国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了工业化历程,工业遗产包括西方殖民工业,洋务派和民族资本企业,以及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工业等。清朝的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工业化历程的序幕,其中汉阳铁厂成为我国现代工业化史发轫的重要标志;民国时期大批爱国人士创办工厂,实业救国,初步奠定了我国,民族工业化的格局;抗战期间为了保存刚刚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在政府领导下,各界人士通力配合,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工厂大迁徙,基本保住了襁褓中的民族工业血本;五十年代初,在苏联的援助下,创建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使我国工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我国自力更生完成了 万吨水压机、长江大桥、“两弹一星”等一系列的工业奇迹,通过几代人艰苦卓绝、执着顽强的努力,终于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强国之梦。这期间产生了无数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存。
我国不仅拥有上述有形的工业遗产,更拥有值得骄傲、值得深入挖掘的无形工业遗产。比如我国提出的“鞍钢宪法”——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就对世界工业管理理念做出了贡献。先是日本,随后是欧洲和美国,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认识到,“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是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僵化的福特式的,以垂直命令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分工理论的挑战。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在“鞍钢宪法”的故乡,人们今天却很少再提起它了,四十岁以下的人甚至不知道鞍钢宪法为何物。这些文化遗产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继承和发扬。
      (二)加强对工业遗产的立法保护
       结合西方国家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经验可以看出,在产业衰弱和资源枯竭后能够认识到工业遗址、建筑物、工厂车间、机器设备、工人宿舍等遗产资源的重要性,通过立法和设立专门机构来加强管理和保护。在19世纪下半叶,铁桥峡谷中的工业开始衰退,工厂大面积倒闭。从1968年开始,铁桥峡谷托管博物馆协调本地区各方面的工作,致力于发掘、保护和开发峡谷内的遗产,同时还负责对博物馆、遗迹和遗址的管理。弗尔克林根钢铁厂在1987年就置于遗迹保护和维护土地法的保护之下,在1992年Saarlan内阁委员会做出重要决定,弗尔克林根钢铁厂的所有值得保存部件都因该受到保护。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也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的贯彻实施由州就业部、社会和城市发展部以及文化体育部负责监督,同时与市政府密切合作,直接的管理由两个非盈利基金会负责。拉默尔斯贝格矿停止运营后,政府立即决定在此区域建造一座公共博物馆,管理权掌握在戈斯拉尔政府手中,资金保证由联邦德国,萨克森州和戈斯拉尔行政区共同承担。借鉴国外的经验,为了避免工业遗存的灭失和认为破坏,非常有必要从立法的角度对重要的工业遗产资源进行保护。
      (三)依托工业遗产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首先,充分认识工业遗产旅游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大意义。弥补内需是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关节点,旅游业立足本地资源,吸引外地人消费的性质,能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输入外需,弥足自身内需不足。其次,加强政府的统一组织。英国、德国等工业遗产旅游比较发达的地区的经验表明,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必须由政府统一组织,而不能简单将工业遗产旅游像对待一般旅游产品一样交由市场自发发展。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正是由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这样的准政府组织推动的结果。工业遗产旅游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主导,否则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期投资大,范围广,与地方经济转型关系密切,政策性极强,一般企业很难有所作为。第三,工业遗产资源丰富地区应该积极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专项规划的编制。如果我们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高度来看待工业遗产旅游,这样范围大、牵扯面广,就必须对一个地区的工业遗产旅游进行总体的规划,并且这种规划不能是简单的技术型的规划,而必须是从社会经济转型角度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旅游项目为核心的旅游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建设规划等综合性的大型规划。
 
                                                                                       ——本文最早刊载于《旅游学刊》,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