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希:马致远的故居在哪里

         一、疑窦丛生,“大都”何以成“韭园”
         还是在六七年前,我们一行10多人,专程去北京门头沟作旅游资源考察。
        门头沟位于北京的西部,向有“京西”之称。这里山势峻拔,沟壑纵横。其在河北省交界处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地区第一高峰;海拔1991米的百花山,则北称为“华北地区植被垂直分布带典型”,是京西有名的自然保护区;号称“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切穿了北京西山,犹如一条腾龙,蜿蜒在丛山峻岭之中;在群山环列的山坳,又布列有北京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潭柘寺和以古松名闻遐迩的“天下第一戒坛”戒台寺,妙峰山的民俗香会和星罗棋布于丛山之中的爨底下、灵水、斋堂等古村落和具有商贸、军旅性质的“京西古道”,更是维系这些古村落,乃至与北京城往来的纽带,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北京市所拥有的四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就有三个在门头沟地区……这里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潜力相当的大。
        一天上午,我们一行来到门头沟区的韭园。一位村干部把我们引到一处旧院落前。他说:大家可能都知道元代有一位戏曲大家马致远。请看,这里就是马致远的故居。他那首脍炙人口的《秋思》里所吟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指的这里。“古道”呢,就是我们村边的“京西古道”……
        就实地观察所见,确实有一条小溪从山的那边直流奔这里,干涸的小溪上横卧着一座极为简陋的石板桥。过了石板桥,便是一座残破低矮的小院落。
        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请问您贵姓?”“我姓×。”“您要是姓马,而且是马致远的第多少代嫡孙,那不就更具有权威性吗?”不想,听了这些,大家竟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事隔多年,这略带有玩笑性质的事情竟成了“真的”:原先简陋的石板小桥,如今已成了崭新的石桥了;过了桥便是一座影壁,上书“马致远故居”五个大字;原先残破低矮的院落也修葺一新,一下子气魄起来了。要进去参观还得买10元钱的门票。
        翻阅诸多关于马致远的历史资料,对于其籍贯,只有“大都人”三个字。这“大都”显然不是指的今天的“韭园”。而马致远的名曲《秋思》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其间的“小桥流水人家”和“古道西风瘦马”,难道就是说的这里和韭园村边的“京西古道”?
        二、年少气盛,“龙楼凤阁多曾见”
        马致远是元代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的“元曲四大家”之一。据《录鬼簿》一书记载,马致远著有杂剧15种(一说13种)。现有《汉宫秋》《青衫泪》《岳阳楼》等7种。其中以《汉宫秋》最为著名,也是元杂剧中的优秀剧目之一。马致远也是一位散曲名家,辑本有《东篱乐府》一卷,现存下令115首,套曲16套,尚有数套散本。他的散曲主要是抒发对世俗的激愤,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物和闺情离愁别怨的描写。
        马致远,大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1250—1323年。而其青年时代应该是生活在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如他在《拨不断》中就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九重天,二十年,凤阁龙楼都曾见。”在另一首《中吕·喜春来》(六艺)中,又借着写“御”,回忆当年“昔驰铁骑经燕赵,往复奔腾稳似船。”而弓马娴熟驰骋于燕赵大地,正是他随驾征战的“怯薛儿郎”行径。“怯薛”,蒙语“宫廷宿卫”的音译。按当时元廷的“律”,能充当此任者,必须是“蒙古、色目之有阀阅者。”而且,凭着这种特殊的出身,还可以分任省台要职。也因于此,马致远的此时,作为皇帝的近臣,他不仅意气勃发,出入禁中,简直是在飞黄腾达之中有点儿忘乎所以了。为了获取皇帝的宠信,他频频地进献词曲。诸如“祝吾皇万万年,镇家邦万万里,八方齐贺当今帝,稳坐盘亢金椅。"(〔中吕·粉蝶儿·尾〕“寰海清夷”);还有“善教他(指来大都朝觐的藩邦小国)归厚德,太平时龙虎风云会,圣明皇帝,大元洪福与天齐”(〔中吕·啄木儿煞〕“至治华夷”)所以,此时的马致远,真是极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能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且念鲰(zou,自称的谦辞)生(犹如“小生”)自年幼,有诗曾献上龙楼。”(〔女冠子·黄钟·尾〕),甚至,喊出了“故人知不知,登楼意,恨无天上梯。”(〔南吕·阅金经〕)
        三、中年被贬,“半世功名一旦休”
        马致远的名字寄寓的是“宁静致远”。但是,他却在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当朝廷把江淮行省辖区调整为“江浙行省”之时,却被贬到杭州当一个“浙江行省务官”,以至后来心灰意冷,退出官场,效仿起东晋陶潜(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隐居生活,而且自号“东篱”。
        那么,原来马致远一直津津乐道的事,何以会变成“不迭半纸来大功名一旦休”,升迁之路便被断送了呢?
        元代朝廷有明文规定:“诸职官频入茶酒市肆及倡优之家者,断罪罢职”(《元史·刑法·职志上》);“诸职官取倡女为妻者,笞五十七,解职离之。” (《元史·刑法二·户婚》)只不过,元代职官并不谨遵恪守。看看时人夏庭芝的《青楼集》,就足可以知道有多少高官显贵,他们之于倡优,或“瞩意”或“纳之”,或“置于侧室”,尽情地在烟花柳巷寻欢作乐,又几曾忌惮什么“王法”?却恰相反,还会以此作为风流韵事,四处炫耀。而当年马致远的“诗酒气概,富豪风流”“云雨行为”,在官场里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糗事,独独被弄得“雷霆声价,怪名儿到处里喧驰的大”呢?其人自然没有,也不肯作答的。然而,我们却可以在元代后期的一位散曲大家张可久写的一首〔双阙·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中略见端倪。
        尽管张可久作为散曲的晚辈,在这组曲中,多侧面勾勒了他所尊敬的已故前辈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看破穷通而又追求闲适的形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支曲子的结尾处,都反复吟唱这样一句被曲家称为“务头”的警句:“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如果这曲中的“失脚”二字不是事实,那么,他在“先辈”步韵唱和之中,竟然如此地实指,岂不是有点“大不敬”了吗?或者说,张可久的“次韵九篇”从反面说明马致远的“失脚”已不是什么秘密,“怪名儿”也确实的不小,以致于后人敢于下这样的定论。
        其实,马致远在他的词曲作品中也有所流露。请看作者是如何在《悟迷》中为自己“勾销”和“了断”的。
        “再不教魂梦反巫峡,莫燃香休剪发,柳户花门从(纵)潇洒,不再踏,一任教人道情分寡。”(〔怨别离〕)意即从今后,“巫山云雨”之事再不想,“海誓山盟”之态(如燃香、剪发)再不做,“花街柳巷”纵然潇洒也再不进,任凭人说无情无义也不在乎。
        由此,我们也有理由揣测:马致远在大都时少年得志,因而持才傲物,睥睨他人,所以,才容易招人嫉恨。一旦行为失检,被人发现,授人以柄,也就必遭落井下石般的恶意炒作。名声大,“怪名儿”也自播扬得大。而正当少年得志,风云际会之时,受此打击而一蹶不振,让他如何不牢骚满腹,愤恨不平?!他在〔拨不断〕中这样“吼”道: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四、飘零异乡,萧瑟苍凉吟“秋思”
        马致远从一位随驾征战、元朝帝王的近臣——“怯薛儿郎”,一下子被贬到浙江杭州,当一个经办庶务的小吏——“浙江省务官”,对一位总想着“上龙楼”的他来说,犹如从“楼顶”一下子跌到“楼底”,一落千丈。于是便唱出了:“半世逢场作戏”(〔哨遍了〕)、“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夜行船〕《秋思》)。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玩世不恭的心态,就成了马致远以后创作上的主旋律。
        他在〔四块玉〕《恬退》中描绘了一幅理想的隐士怡乐图:满眼如画云山,清风明月为伴,鲜鱼、美酒、吟咏诗歌,恬静淡泊。请看原曲:
        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曲中看似谦逊,说什么“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实际上都是在被贬之后认为怀才不遇,自己所具有的经世济国之才得不到发挥……满腹的牢骚之后,便来了句“归去来”。他在〔清江引〕中,便把这种心境流露得淋漓尽致了。请看原曲:
        樵夫觉来山月底,钓叟来寻觅。你把柴斧抛,我把渔船弃。寻取个稳便处闲坐地。
        绿蓑衣紫罗袍谁为你,两件儿都无济。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他甚至还在〔双调·新水令〕《题西湖》中,以其爽丽清宕的语意,不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而且表达了他归隐西湖的愿望。其中的《挂玉钩》这样写道:
        曲岸经霜落叶滑,谁道是秋潇洒。最好是西湖卖酒家,黄菊锭系篱下。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海,血点般山茶。
        〔尾曲〕又写道:
         渔村偏喜多鹅鸭,柴门一径绝车马。竹引山泉,鼎试雷芽。但得孤山寻梅处,苫间草厦。有林和靖是邻家。喝上水,西湖上快活煞。
        当然,既是生活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浙江,也必然会有许多的应景之作。诸如〔寿阳曲〕《山市晴岚》《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潇湘夜店》《烟市晚钟》《渔村夕阳》《洞庭秋月》等。试举几例:
        花村外,草店西,晚雾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山市晴岚》
        夕阳下,酒斾(pei,旗)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远浦归帆》
        他还以异常轻快的笔触描写了在菊黄蟹肥的季节,与志同道合的隐士胜友结伴,效法历代前贤摆脱官场的羁绊,纵情于山水田园,享用着佳酿美果,何等的潇洒、自在、快活: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拨不断〕
        绿水边,青山侧,二亩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  〔南吕·四块玉〕《恬退》
        当然,在马致远众多的散曲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以凝练的语言,以九种事物设景,充分显示出了诗歌的叠象之美,构成了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并从中带出了奔波在他乡的游子,孤单一人骑着瘦马,在西风古道中奔驰。用“断肠”二字表达出游子秋思的激烈,而用“天涯”二字又显现出游子离乡的遥远,真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无怪乎被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纵观马致远的词曲,我们几乎找不出它们与北京西山的韭园有什么关连。即或是有人把这首被人誉为“秋思之祖”的《秋思》作为论定韭园是“马致远故居”,也仍然看不出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韭园的场景,“古道”就是韭园村边的“京西古道”。至于说“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天涯”,也显然不会是离北京(大都)仅有数十公里的山村韭园,自然更不会是“京西老乡”。因为,马致远是大都人。
 
                                                                                             ——本文最早刊载于新浪博客,20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