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保存着自明、清以来所形成的街区格局,并以诸多老店铺、老戏园、老影院、老旅店、老餐馆、老街巷型集市等等,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为现代北京留存了一个独具特色、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风情长卷。在旅游者的心目中,大栅栏不只是一条街,而是一个很大的街区。唯其有众多胡同的簇拥,大栅栏的京味文化才是真实的、鲜活的、全息的、完整的。
“独一无二”大栅栏
就商业街区的类型划分而言,无论是城市规划界及管理方面,或业界(如商业、旅游及房地产业等),以及相应的学术界,至今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在北京现有的商业街区中,如果我们以形成的“历史时期”来划分商业街区,可划分为“古典”、“近代”和“现代”三个具体类别(这里所谓“古典”,是指自形成以来迄今,数百年相沿不替的典范。“近代”,则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其后为现代)。诸如:
古典商业街区:鼓楼、前门大栅栏、琉璃厂、西四、东四、天桥、菜市口、隆福寺、护国寺等。
近代商业街区:王府井、西单等。
现代商业街区: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商业街区,时髦的说法即所谓“现代商圈”。如燕莎、国贸、金源、公主坟、大红门、动物园、潘家园、红桥、马连道等等。
在北京的古典商业街区中,如果从历史风貌的规模度、完整性、原真性及其内涵丰富性、知名度、影响力等诸方面考量,大栅栏无疑是“独占鳌头”的。
特别是从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对于北京,如果说四合院、胡同在锐减而稀缺,北京的古典商业街区就更是特别稀缺,而堪称“珍稀”的了。大栅栏在其中,属稀缺、珍稀中的“凤毛麟角”,甚至说它是北京现存“独一无二”的长寿商业街区━━绝不为过!
大栅栏京味文化的再认识
目前,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全面展开。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提升古都文化魅力的角度,重新认识大栅栏京味文化,无疑是中轴线申遗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关系到大栅栏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大栅栏是北京商业空间布局“中轴线效应”的典型表现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 7.8公里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传统商业街区的布局,也是以这条伟大的中轴线为依据的。表现在:
中轴突出━━中轴线上两大北京商业名街:北有“朝后市”的鼓楼,南有“国门前市”的前门大栅栏。
两翼对称━━以中轴线为基准,商业空间有“对称”布局的特点。如东四与西四的对称就是其典型表现。这两个地方,当年是北京内城东大市和西大市的所在。
即便是近代乃至现代北京的一些商业热点街区,依然表现出沿中轴线,或者对称于中轴线生成与发展的特点。多年来,民间有“中轴线为北京的商业龙脉”之说,并以之为商业选址的重要依据。
这表明,北京的中轴线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就不但分配都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还为保障首都功能的发挥,考虑到社会生活组织、安排。传承至今,中轴线不单是北京城的伟大标志,它还是首都生活方式的典范标志,堪称北京的“中轴线文化”。这一文化,既是北京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轴线文化”中,大栅栏特有的“京味商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大栅栏源起于“廊房文化”
成书于1593年的《宛署杂记》,在其卷七“廊头”条云:
“洪武初,北平兵火之后,人民甫定。至永乐,改建都城,犹称行在,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召商居货,总谓之廊房云。” (《宛署杂记》,(明)沈榜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第58页)。从这一记载可见,明永乐初年,北京曾规划并建设了京城四门及钟鼓楼等处的廊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以促成商业街区的形成与发展。当年“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的遗迹,在今天北京城的各城门内外,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前门外的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和大栅栏(原名廊房四条)等的胡同名及其大体肌理格局,是当年“廊房”唯一的遗存了。
规划与建设廊房以促进城市商业街区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明代的创造。从历史上看,至少从北魏、唐、宋以来,为了都市社会、经济需要,或为官方营建,或鼓励民间营造,房廊邸店已多有兴修。及至明代初年规划建设北京城时,则学习、移植了其前历代的经验,在京都各城门外及其他商业热点区,规划建设廊房,以鼓励、促进商业街区的迅速成长与发展繁荣。
从世界各国历史名城商业布局的角度看,美国著名的城市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及“中世纪的城市状况和城市规划”时,说到城门的特殊作用:“城门的作用不仅仅是可以开关,城门是城市与乡村、城内与城外‘两个世界相遇的地点’”。“虽然没有分区规划的规定,但城门划分了城市的经济区。而因为城门不止一个,从不同地区来的交通车流易于把商业区分散和分类隔开。这种在功能上的有机配置,使城市内部地区除了它当地产生的交通外,可不受外来交通的压力”(《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324页)。老北京的城门,早就用自己的廊房规划建设实践,阐述了芒福德先生的论说。
所以,别小看了廊房头条至大栅栏的四个胡同,它们可是悠久的“廊房文化”在北京的体现和珍贵的“样本”遗存。
(三)大栅栏━━商文化空间
多年来,我们对商业街区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生活消费的购物功能方面。所以有诸多城市商业街,特别是传统商业街区的多次改造与提升,且主要在商业设施(购物场所)的建设上,忽略了对老商街历史文化的保护。现在,特别需要从城市的“商文化空间”的角度,更新观念,重新认识传统商业街区。
所谓“商文化空间”,是指那些能让人们感知和体验城市悠久文化的商业街区。它们展现城市独特、活跃的历史风情文化,是城市生活中特殊的“风景线”。
大栅栏保存着自明、清以来所形成的街区格局,并以诸多老店铺、老戏园老影院、老旅店、老餐馆、老街巷型集市等等,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为现代北京留存了一个独具特色、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风情长卷。它固然还是一个“购物场所”,诸如它是中国传统民族工商业精品一条街,名家老字号一条街,是中国传统民族企业经营管理集大成的代表作,是国粹京剧的发源地,是中国电影的诞生地等等,但它早就因为数百年历史的积淀,因文化积蕴的丰富厚重,成为古都北京的“城市文化旗舰”,成为北京人的“故乡符号”,甚至成为海外游子的家国思恋所系。
(五)大栅栏━━商业街区生态环境文化
固然,大栅栏仅只是一条商业街,但在北京人的语汇中,大栅栏一词还或指大栅栏及其左近的胡同,更多的时候则是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区的代称。这本身就表明,人们早就将“大栅栏”视为一片街区的代表。
这一街区所包含的胡同街巷,其范围南向至珠市口,北及前门箭楼两厢;西向至陕西巷、韩家潭;东向辐射至少到鲜鱼口、兴隆街。
从历史上看,它们是大栅栏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或称“商业人文生态环境”)。其中,众多会馆、宅第、旅舍,曾居住过试子、士大夫及南来北往的旅客,他们是大栅栏商业街区基础消费群。同时,这里还是大栅栏千行百业店主、员工们的家居所在(这里居住的商民工匠等,也是大栅栏基础消费群的组成)。这就形成了大栅栏特有的街区文化。
例如,今天大栅栏街上的商铺,经理们之间、员工之间,仍然有着如邻里间的情氛。再如,旧时有“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之说,至今,仍有京剧、评剧等人士居住在百顺韩家潭,而且,居民中还有京剧爱好者团体。换言之,唱戏的至今不离百顺韩家潭。如果仔细查访,还会看到━━很多这里的老住户依旧保持并传承着大栅栏老北京的风俗习惯。大栅栏的京味文化还存在着,并延续着其独具韵味的历史文化风情。
观察国内外旅游者逛大栅栏的“走向”,就能清晰地看到,人们不只是徜徉于大栅栏商业街,还总是更深入、细致地走街串巷,去看胡同,尤其是察言观色,看当地居民的生活样式等等。
大栅栏的“发展之路”
大栅栏的资源禀赋无疑是“独有”的,无法复制。“独有”才能出“独特”,但搞不好,独有的毁了,独特也就没了。
大栅栏的发展,正逢一个时代“机遇”━━中轴线“申遗”,以及其所引领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这是北京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大栅栏还面临着北京城市建设及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机会”,即目前的北京,还没有一个区域性京味传统文化的“全息”保护、展示及体验区。为此,建议:
一、设立《大栅栏“全息”历史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考虑到大栅栏与琉璃厂两个商业街区的各具特色,可为项目中的“双核”,甚至,项目名称上也予明确。
二、试点区范围的确定,移植“规模经济”的创词思路,转化为“规模文化”观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关联。
三、试点区内真实、完整地保护胡同、建筑的历史风貌,切忌大型道路及建设开发,切忌搞“假古董”(仿古建筑)。
四、老字号、名人故居、会馆、老戏园及近代建筑等的保护,与周边民居及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五、尊重和保护“原住民”,挖掘、整理、研究试点区“胡同文化”,特别是大栅栏、琉璃厂与区域胡同的历史文脉关联。
六、大栅栏街,围绕瑞蚨祥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配套的重点文物文化生态环境养护的文章。特别建议恢复大栅栏街上的老戏园。
七、琉璃厂文化街,恢复或增加有琉璃厂历史特点的传统店铺作坊,尤其是那里富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琉璃厂应是多业态多店坊的百花齐放,不宜变成某斋某店一条街。
八、琉璃厂民俗文化是其京味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在北京节庆文化中特有且独特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有的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上,应加大力度。
九、试点区胡同传统商业区段及适当位置,鼓励民间京味儿餐馆、小吃店的发展。
——本文最早刊载于《北京西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