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希:市井宝地什刹海

        什刹海, 原是数千年前在永定河变迁过程中留下的 一片天然湖泊。 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京城中,给 这座古老的都城增添了无限生机。
        什刹海史称白莲潭。 到了元代, 世祖忽必烈独具慧 眼,相中了这片宽阔的水域,决定依傍着这片水域建一座 规模空前的都城—— —元大都城。 白莲潭因此也有了一个 寓意颇深、特色鲜明而又新颖的名字—— —海子。
        明朝永乐帝在取得政权之后, 思虑再三决定迁都北 京,清又继之,于是,这片水域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 — 什刹海。现在,这里成了北京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什刹海—— —北京城变迁的重要原因
        北京城始建于公元前1046 年,其名曰“蓟”。 从奴隶 社会的蓟城,到公元 13 世纪蒙古骑兵突破南口一带的天 险,攻陷金中都都城,并焚毁宫城,先后延续了 2260 年。 元至元元年(1264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称汗,并派 刘秉忠到燕京相地。 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决定放弃金中都 城,并在其东北郊以金代离宫(大宁宫)琼华岛为中心,兴 建新都—— —元大都城。
        这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因为正是这一次城址的迁移,奠定了日后北京城的发展。
蒙古族尊崇自然,依水草而居。 这是他们长期生活于 漠北草原而形成的传统习俗。 可能就是在公元 1260 年, 当忽必烈怀抱着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从蒙古 高原的都城和林来到燕京, 并驻跸在金中都城东北郊的 离宫—— —大宁宫的时候, 他就已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片碧 波荡漾、景色幽雅、环境宜人的好地方。
        公元 1264 年,刘秉忠来燕京相地,并成为后来主持 大都城建设的规划设计师。 原中都旧城的水源主要沿用 城西北以莲花池为水源的莲花河水系,但其“水流涓微”, 而且城内“土泉疏恶”,既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饮用之水, 更难以满足漕运用水。 当时, 虽曾开导金口以引卢沟之 水,但终因其“地势高峻,水性浑浊,峻则奔流旋廻,齝岸 善崩;浊则泥淖淤塞,积渣成浅,不能胜舟”。 而且终金一 代,也未能圆满地解决漕运用水问题。 刘秉忠当然不会因 循守缺,自然也就更倾心于什刹海较好的水源条件。
        永定河是逐渐由北面的清河古道迁徙至今永定河河 道的,并形成了一个以石景山为顶端,面积广阔,地势也 相对平坦的洪冲积扇。 但是,中都旧城所处的位置是在该 冲积扇脊部的西南侧,地势较低。
        纵观元、明、清三代,数百年间永定河水泛滥的记载, 也证明洪水确实未曾侵入内城(即元大都城)的事实。 这 也正好说明元大都城址的选择, 实在是经过了周密的勘 察之后确定的。
        什刹海—— —确定北京中轴线的决定因素
        纵观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 它既是统领北京城市规 划建设的“脊梁”,也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 正因为 如此,北京城才形成了其独特的城市平面布局—— —“中轴 突出,两翼对称”。 在 20 世纪 70 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对元大都的勘察和发掘证明, 元大都城的规 划建设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同一条。 换而言 之,明、清北京城中轴线是承袭了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中 轴线的。 而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中轴线的确定,正是以当 时海子水面的最东端,即海子桥(今万宁桥)作为切点向 南北延展的。 而后又以此为基准点向西延伸,以最大限度 地把原有的天然水面揽入大都城内的距离为半径, 来确 定大都城的东城墙。 只是由于东端位置上遇有一片连续 的低洼地带, 实在不宜夯筑城墙, 才不得不向内稍作收 缩,作为东城墙之址。 因此,建成后的元大都城中轴线两侧至城墙的距离是不等的,具体来说,东城墙至中轴线的 长度要比西城墙短129 米。
        大都城规划建设中轴线既定, 自然要把宫阙的主体 即元朝政治统治的中心宫城置于其上,以显示出“皇权至 上”的突出地位;而于其隔海子(太液池)相望的西岸,则 布以隆福宫(南)、兴圣宫(北),从而形成了“三宫鼎立”的 格局。
        明、清北京的宫殿,在位置上虽然稍往南挪了一点, 但其规划建设不仅仍然延续了大都城的中轴线, 而且在 城市的格局上,也多有承袭之处。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加以改造、扩建而成的。 南北城墙都分别南移,但东西城墙和干道仍沿用未变;城 市规划中轴线、几何中分线也相沿未变,并为明、清北京 城所承袭。 在今天,有关部门在制定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 划时,这条在建设元大都时所确定的规划中轴线,也仍然 在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战略布局的确定,即是最好的明证。 而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既 是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延伸,也是北京城           改革开放、面 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什刹海—— —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码头
        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 多公里,它的开凿,对南北经 济、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对运河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 镇的兴起,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更为难得的是,这条贯 通南北的大运河,至今还在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而通州 至大运河运粮河的开凿,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告 成于至元三十年(1293 年)。自此,漕粮可以从通州的高丽 庄,经闸河径入大都城,停泊在积水潭(今什刹海)中。 据 史书记载,元至元三十年(1293 年),什刹海通航。 此时正 值元世祖忽必烈自上都返回大都, 过积水潭, 见舳舮蔽 水,大悦,赐名“通惠河”。 由是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自此,由南方来的漕粮、布匹、绸缎、日用货物等可以 直达积水潭。 当年的“后市”钟鼓楼一带,与积水潭北侧的 斜街市,构成了大都城内最大的商业街区。 加之积水潭一 带水面宽阔,风光旖旎,景色秀丽,一些文人雅士亦至此 游乐题咏,“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肆”,进一步促进 了鼓楼至斜街市场的兴旺发达。
        什刹海—— —京城最富有人民性的市井宝地
        我们从业已复原的元大都城平面图看到, 其西城墙 的位置,恰在积水潭(海子)西岸以外,其间仅容一条顺城 街的宽度。 而在明将徐达等攻下元大都城之后,为便于防 守,在原北城墙以南5 里另筑新城。 但其穿过旧日积水潭 最狭窄的地方之后,转向西南与西城墙相接,并形成一个 斜角,从而把积水潭西端一片水面隔在了城外。 这就是后 来的“太平湖”。 而往西南的一片水面,即成了后来的积水 潭、什刹海。
什刹海与北海、中南海虽然水脉相连,却没有皇家园 林那种多由人工构筑的叠山引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它历经沧桑,几度变迁,至今还保持着几分天然淳朴的性 格, 难怪侯仁之先生会说:“什刹海是京城最富有人民性 的市井宝地。 ”
        这里有“银锭观山”的水上风光,又多历代名刹、名人 故居、王公府第等,其周围遍布着虽然陈旧但依然保持着 原汁原味、极富生活情趣的四合院;夏日的什刹海中莲荷 争艳、清香沁人;再添上湖畔垂柳依依,茶馆、酒楼、应时 小吃和京韵京味的民间文艺演出, 活脱脱一幅现代版的 北京“清明上河图”。
        至于什刹海的荷花,那更是久负盛名。 元代的诗人、 书画家赵孟頫曾在其《海子即事》诗中写有“家近荷花似 锦湖”之句。 海子的荷花似“锦湖”,足见荷花的盛簇繁茂。 明代的蒋一葵在其《长安客话》中这样写道:“都城北隅, 旧有积水潭,西山诸泉从高梁桥流入北水门汇此。 内多植 莲,因名莲花池。 池上建有莲花庵、净业寺及王公贵人小 轩、水亭,最为幽胜。 ”
        不仅如此,我以为广义的什刹海,应该包括太平湖、 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这一串自西北而东南的天 然湖泊。 它们不仅使金碧辉煌、绿荫如盖的北京城变得更 加妩媚动人,而且会在暑热难耐的夏季,为北京城带来清 新、凉爽而略带湿润的空气,在高楼如林、水系匮乏的北 京,这实在是弥足珍贵的。
        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爱护这大自然的赐予—— —什刹海。
 
                                                                                             ——本文最早刊载于《前线》,201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