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有一种巧克力,叫“白色恋人”,当地名品。
某人从东京回国,家里小兄弟闻讯,请他捎带北海道的“白色恋人”。他找遍东京都没有。问及东京人,为什么在东京买不到北海道的“白色恋人”?答:“要是东京也有北海道的地方特产,谁还去北海道!”
由此想到中国的老字号,其中不少是地方特产。现在谈及老字号的发展,最主流的说法是要老字号工业化生产、连锁化经营,或者,就是向大集团发展,而且还要老字号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前些时参加一个关于北京文化遗产保护的研讨会,有人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对北京小吃应该摸清家底,即北京现存的传统小吃有多少种;二是要对这些传统小吃实行标准化;三是要使他们连锁化、集团化。
对第一个建议,我也认为此事是当务之急,而且,摸清家底的工作,不单是对现存的传统小吃品种,还应该包括失传的。
我不敢苟同的是后两个建议。
小吃要标准化,也只能是在原材料、配料的基本构成上。中国餐饮文化的特点,就在“少许”二字上。比如北京的“烧饼”,张王李赵都打烧饼(做烧饼不说“做”,而说“打”,这里有什么奥妙,还需考证),虽然同样分量,同样用芝麻酱、五香粉等等,但做出来的香味、外脆内软的口感,以及是否能久放不变硬等等,却各有千秋。民间称之为练的就是“手艺”。所以,要“标准化”,也只能是给出个“基本要求”,剩下的,便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至于“连锁化”、“集团化”,恐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比如北京的“豆汁”,也“连锁”也“集团”也“走向全国”?就未必了。便是在北京周边城市开个分店,怕也未准能成。北京涮肉名家东来顺,倘是在全国各地都开了连锁店,且不说是否行得通,只一条━━到北京来,谁还去找东来顺━━就成了问题。豆汁等北京小吃,东来顺等餐饮名家,已经是北京城市文化的典型符号、重要内容。要是无论什么地方都能吃得到买得到,还大老远的跑北京来做甚?
所以,东京买不到北海道巧克力“白色恋人”,对我们也━━很有启发。
——本文最早刊载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