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山:张家界野导游生存状态考察报告

    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因促进旅游发展而创建的新兴地级市。张家界市所在地,原名大庸。1988年5月,国家批准建立了地级大庸市;因“大庸”之名远不及境内所辖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的知名度高,1994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而张家界,相传汉代留侯张良隐居于此而得名。  

        张家界山水生态和少数名族风情资源均非常丰富。1982年9月成立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该森林公园与一脉相连的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三大自然保护区又共同组成了武陵源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游览区总面积高达 264.6平方公里,头顶有中国首批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首批地质公园、国家首批 5A 级旅游景区等桂冠。唐朝大诗人王维诗云:“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以物外起田园”就指此处。
        张家界市还是典型的少数名族聚集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张家界市有少数民族 33 个,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115.25 万,占总人口的 77.19%。2006 年末实有土家族人口 101.56 万、白族 11.21 万、苗族 2.67 万,建立有8个土家族乡和7个白族乡,有着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
        正是凭借着丰厚的旅游资源,张家界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典型的旅游型城市。2008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3.49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5.4%,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6.1%,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同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7.1:23.3:59.6,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内容的第三产业已经占据整个经济的主导地位。
        如果仅仅从经济层面来说,张家界的旅游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功,然而像在张家界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发展旅游业,一开始就存在更多的问题,要全面且深入的了解这些问题,有必要开展深入的调研。
张家界的旅游发展一开始就承担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任务,然而现有的景区管理模式(比如成立森林公园管理处)是否能够保障少数民族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或者有效提供获益渠道的问题值得研究。
        1992年12月7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又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景区范围内的土家族等原住民,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又受到极大的限制。可以说,旅游发展对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在关闭一扇窗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然而新打开的这一扇窗是否能够有效的保障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从旅游发展中获取收入,值得探讨。
        然而现有的有些体制框架却将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获益的权利排除在外。以《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为例,该条例的第四条规定:从事导游活动,必须取得导游证。第九条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必须经旅行社委派。导游人员不得私自承揽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直接承揽导游业务,进行导游活动。由于张家界景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文化水平低,一般为小学或初中毕业,特别是一些30岁以上的群体要考取导游证,存有很大困难。目前,张家界市的非持证导游人员已经占到总导游人数的60%以上,这些导游人员主要由居住在景区的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组成,由于无证上岗,被称为野导游、“黑导游”或者是当地人自称的“黑马”导游。如果严格按照现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这些导游人员的活动就属于非法活动,处于一种非正规就业状态。
        然而,少数民族野导游之所以不断涌现,形成现在的庞大规模,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了现有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变动的结果。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向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单调的组团式旅游,崇尚自由和无拘无束的旅游方式。对旅游方式的选择,不断由单一化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自助游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并且也将成为未来旅游的基本发展趋势。
        实际上,现有的组团社组织旅游团出游,地接社接待组团社的团队,进而安排游客游览活动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逐渐壮大的自助游群体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一个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张家界自助游旅游市场已经占到整个旅游市场比重的30%以上,并且呈不断上涨的态势。而张家界的一些野导游介入旅游活动的方式,却从多个方面恰当的适应了自助游游客的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如果说旅游需求的个性化是合理的,那么符合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绕开传统旅行社服务供给方式自然也是合理的。
        ——积极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信息
        目前,张家界一些有眼光和头脑灵活的少数民族年轻人,积极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外界旅游者建立联系,这恰好适合了自助游群体通过网络DIY搜寻目的地旅游信息的方式,从而能够通过网络对自助游游客建立一对一的联系,进而商讨游线安排,讨价还价以节省费用。两者通过网络相会,这不是偶然,更是一种必然。
综合来说,张家界的野导游群体一般通过建立个人网站、博客、QQ空间,或者是通过百度贴吧、知名的旅游论坛、自助游网站等渠道来发布旅游信息,而这些渠道往往也是自助游群体扎堆的地方。发布的内容一般包括游线安排、联系方式(重点是手机和QQ号)等重要联系方式。当游客关注到野导游发布的信息,崇尚个性化的自助游群体一般便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一对一的商谈。石家兄弟就是非常有代表的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经营较为成功的苗族导游群体,虽然是苗族群体,实际上长期以来与当地占大多数的土家族混居在一起,相互的风俗习惯非常接近,彼此也非常了解。为了深入研究张家界少数民族野导游的经营模式、生存状态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各方面问题,笔者首先以自助游游客的身份与石家兄弟建立了联系,从而为实地考察做前期的准备。
        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石家兄弟”就可以非常方便的检索到石家兄弟的自己的介绍资料:石家导游是张家界旅游服务行业兴起的一支专业自助导游队伍,1986年石家导游开始从事导游服务,已经从事自助导游服务20多年,是一支以诚信为主,具有良好服务素质的自助导游。石家导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有20多人从事导游服务,在张家界森林公园内开有4家农家旅馆,是一支为旅游者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导游队伍。
        笔者通过QQ与石家兄弟的陈导建立了联系,陈导是石家兄弟石龙云的妻子,而后来负责导游任务的是石家大哥的二弟(石龙军)。据石家二弟介绍,所谓石家兄弟,实际上是姓石的这个家族的一个统称,是当地的苗族。石家大哥大学毕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目前在桑植县林业局工作。石龙云最早建设了一个网站张家界自助旅游网(www.zjjzzr.com),而石家大哥的妻子,也就是陈导专门负责通过网络发布信息,以及通过网络与自助游游客建立联系,陈导一般不负责带旅游者旅游的任务,当联系到游客之后,便会将游客分配给石家兄弟的其他导游带领。
当与陈导通过QQ建立联系之后,陈导很快就按照要求提供了一个三天两晚的旅游行程,具体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从森林公园门票站进山,徒步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金鞭溪、母子峰、猪八戒背媳妇、师徒取经、神鹰护鞭、文星岩、紫草潭、千里相会、水绕四门、张良墓,下午游玩“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袁家界、天下第一桥、迷魂台、后花园等。宿景区。
        第二天:早上起来欣赏日出美景,游大观台、仙人桥、天子座、一步难行、神鸡哺食、大湘西最著名的土匪窝——杨家界、乌龙寨、三道鬼门关、杨门女将、回音壁、情人峰、五指山、天波府、五郎拜佛、一步登天、空中走廊等。宿景区。
        第三天:游“峰林之王”天子山的神堂湾、点将台、贺龙公园、仙女散花、玉笔峰、云青岩、画仙陶醉图、天子观景台、天台、索溪峪、十里画廊、采药老人、三姐妹峰、全家福、寿星送客等。由武陵源大门口出山,返张家界市区。
        张家界的野导游除了能够与自助游游客进行一对一的商讨外,无所约束的游览线路以及优惠的价格也是吸引自助游游客的关键因素。同时,野导游还负责接站、帮助预定宾馆、购买返程火车票等服务。由于帮助游客提前购买返程火车票存在风险,石家二弟介绍说:当游客数量较少的时候,比如散客,如果游客要求帮助买返程的火车票,一般是答应的,如果游客不来旅游,一张火车票将损失20%的退票费以及每张5元的订票费,如果游客数量较多的话,购买火车票的风险就非常大。
        ——石家二弟的情况
        11月2日,星期一,早晨7:30,石家二弟就已经早早的赶到了张家界市区的武龙宾馆。在想象中,导游应该一般为20岁左右的青年群体,出乎意料的是,石家二弟今年已有35岁,已经有一个3岁的小孩。石家二弟黝黑的脸庞,身材瘦削,但很精干,言语虽然不多,但有时的寥寥数语便能点出某个景点的精华所在。石家二弟初中毕业,早年曾经在广东打工,但是没有赚到多少钱,随着张家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借助家住景区内部的便利,便转身干起了导游。石家二弟介绍说:从每年的5月到10月是张家界旅游的旺季,在旅游旺季,干导游每个月能赚到2000元钱左右,现在已经是淡季了,每个月也就赚个千把块。但这样的收入要比外出打工好的多,直接在家门口干,还可以照顾老婆孩子。
        石家二弟保留有少数民族的质朴性格,直言不讳自己所谓的野导游身份。在游览的时候,石家二弟从衣兜里掏出“导游证”挂在脖子上,当被问到:你的导游证是真的吗?石家二弟说道:假的,只要花200元钱,我也可以帮你搞一个。
          ——无所约束的游览线路
          可能也是出于推销自身的需要,在旅途过程中,石家二弟介绍了自助游的种种好处:由我们带队旅游,不会进店,全部都是转。参团旅游自然可以省去旅游者在吃住行方面多动脑筋的烦扰,然而参团之后的很多自费项目和购物环节是难以避免的。对此问题,一位资深驴友就非常深刻的揭露了个种原因所在:因为现在全国所有的成熟的景区因为竞争地接社都是成本接或亏本接旅游团,打个比方说,你在出发地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不管你在出发地交了多少钱,出发地旅行社交给目的地旅行社的时候是没有利润的,出发地旅行社就像抱着金娃娃一样对目的地旅行社待价而沽,谁的报价低就交给谁做。在激烈的竞争之下,目的地旅行社往往只能以低价求客源,以宰客求生存。
          石家二弟介绍的第二个好处是:安排的旅游线路与大众的组团旅游线路有很大差别,会带游客去组团游客不常去的景点。由游线安排和实际的旅游线路来看,杨家界的天波府、乌龙寨、一步登天、空中走廊,还有大观台的一步难行、神鸡啄食、仙人桥、天子座等景点一般没有被列入组团旅游线路,而这些景点,却是张家界旅游的重要精华所在。由于张家界的野导游很多就是世代居住在景区内的少数民族,对景区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还经常抄近路进入景点。比如从乌龙寨停车场前往一步登天景点的时候,抄的是还没有硬化的崎岖山路,石家二弟介绍说:走正常路线,一个来回起吗需要3个小时,而走小路,一半时间就够了。
野导游带的团队人数一般相对较少,经常会带一两个人的团队,不会出现参团旅游过程中导游不断催促向前赶,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这满足了自助游游客崇尚自由,希望深度体验的旅游心理;不进店的许诺,避免了不断进店可能被黑心老板咬一口的漫天要价;能够游览到大众游客不能游览的精华景点,更是增添了自助游游客DIY之后的成就感。前往张家界,找个当地导游游览一番,驴友的兴奋在所难免,正不断成为一种时尚。
          ——优惠的价格
          陈导开出的三天两晚报价为2个人以上(含2人)三天二晚470/人,一人独立成团650元,一人和别人拼团的话530元/人,进入景区的248元门票(其中含3元的保险费),以及两晚的住宿、餐费、导游费都包括在整个总报价之内,但这个价格并不包括景区内的索道52元/人,百龙天梯56元/人,十里画廊小火车23元/人的花费。经过多方对比,该报价已经成为张家界自助游三天两晚行程安排的统一价格,这个价格与正规旅行社的报价相比,优惠明显,比如张家界中国旅行社的三天两晚标准团、豪华团、贵宾团的报价分别为750元/人、860元/人、1100元/人,豪华团、贵宾团与标准团重点在住宿、用餐、用车方面有明显划分,比如在住宿方面,标准团、豪华团、贵宾团的住宿标准依次为二星级、三星级和四星级宾馆。综合来看,张家界野导游的报价与正规旅行社的报价相比优惠明显。
        价格之所以优惠,重点体现于住宿和用餐的成本控制上。石家兄弟的所有导游一般会安排游客在石家兄弟开始的农家客栈住宿,本人的食宿均被安排在了“亲亲石家”。亲亲石家客栈是陈导的大哥大嫂将自家宅基地进行改扩建之后形成的农家客栈,有近20间客房,40个住宿床位。提东的饭菜较为简单,如果是两个人吃饭的话,一般为一荤一素一汤,是简朴的农家饭。
         据石家二弟介绍:现在石家兄弟都在单干。也就是说,石家兄弟内部之间已经形成相互协作,但又互相分成的机制。比如亲亲石家客栈是陈导的大哥大嫂开设的,以赚取游客的食宿费为获利点,而石家二弟赚取的是导游费,扣除248元的门票费,导游和客栈从每名游客身上还能合计赚取222元。
          对于亲亲石家的住宿条件,一名重庆游客作了如下评价:
          由于山上早晚温差大,住宿比较冷,所以我们开了暖气空调,加收20元/房/晚。住宿条件可以接受,但说不上奢侈,有独立卫生间、彩电、席梦丝床,24小时淋浴,双标。更重要的是他家有一台电脑可以免费上网。根据实际考察的情况,这些描述算是非常中肯。
         ——少数民族风情已经严重汉化
        土家族是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自称“毕兹卡”,就是本地人的意思,张家界的土家族也就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该地区的当地居民。悠久的民族发展史积累了丰富且特色化的民族风情文化。吊脚楼是湘西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形式,以“西朗卡普”为代表织绣艺术位居中国三大名锦之列,土家族还形成有独特的婚姻制度、丧葬制度、家族制度、禁忌习惯以及以摆手歌、上梁歌、丧歌、情歌、哭嫁歌等多姿多彩的歌舞艺术形式。
        然而从实际的考察情况来看,张家界的少数民族已经严重汉化。作为土家族居住生活场所的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然而景区内现在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已经大多为砖混材料建设,除了屋顶铺盖的深灰色泥瓦外,已经很难看出有传统民居的影子。
          再比如土家族传统的哭嫁婚俗,据石家二弟介绍说:现在土家族结婚可没有人哭了,哪有什么哭啊?笑还来不及呢!在历史上,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而现在,哭嫁已经不是出现于婚嫁之中,而是出现在给游客表演的场合。
         在去往乌龙寨景点的路上,就碰上两位土家族摆摊设点的阿哥阿妹,他们销售的不是旅游商品,而是演出。当有游客经过的时候,他们便会迎上去兜售哭嫁歌,“大哥大姐,点首歌吧!就10元钱啊!这几天生意不好做啊,给你便宜点吧!8元就好了!”虽然考察已经结束有段时间,然而阿妹向游客哀求的声音还能清楚的响在耳边。曾经的土家族民间习俗,已经成为了赚钱谋生的手段。

        长期居住在大山里的少数民族,与外界隔绝,曾经的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不断复制着,当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突然设立之后,张家界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被加速打破了,根植于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情自然很快失去了依托的基础,外加外来游客携带不同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与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涵化在所难免。而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风情又成为外来游客慕名前来的原因所在,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情因素于是在需求的引导下逐渐商品化、文化符号化。以土家族服饰为例,土家族的阿妹在景区内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饰招揽游客合影,但回家之后,却换上了牛仔裤。
         ——旅游发展创造了诸多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
        石家二弟通过干导游工作,每个月有1000-2000元的收入。石家二弟介绍说:在旅游开发之前,当地少数民族赚钱的门路很少,年轻人经常没事干,拉帮结派,整天干架。不能否认,经过多年的旅游发展,已经明显的提高了当地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亲亲石家客栈,靠游客接待,每年能赚取大概10万元以上的收入。在武陵源景区标志门调查的20名少数民族导游,有6名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其余的14名在1000元以下。这与旅游开发之前年轻人在当地没有收入来源而被迫外出打工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改善。
        综合来看,当地少数民族主要从当导游带团、个体经营(比如开展餐饮住宿、旅游商品销售等经营活动),进入星级酒店、旅行社、景区开发经营企业、景区管理机构等旅游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这些方式成为张家界少数民族群体从旅游发展中获益的主要渠道。
         开展个体经营,需要初期的资本投入,对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实际。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如果拥有正规编制或者是进入管理层,需要较高的学历和能力。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或者是景区的原住民来说,当导游就成为获得就业机会,并且是较为灵活和自由进行谋生、获得收入的重要渠道。
        ——现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已经脱离实际
        按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张家界的导游人员大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考取导游证的人员。根据张家界旅游局的统计资料,截止2008年底,张家界全市有旅行社65家,其中国际社24家;持证导游员2104人,其中外语导游67人。持证导游一般毕业于吉首大学旅游学院或者是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据一位章姓导游介绍说,张家界现在考取导游证的绝大多数都为初级导游,中级导游只有4个。而考取导游证的导游按照规定,必须接受旅行社的委派才能开展导游活动,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旅行社挂靠的导游非常多,并不是每天都能够获得旅行社委派的导游任务,因此,不接受旅行社委派,聚集在景区门口、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或者是通过网络私自承揽导游活动也是迫不得已或者是非常正常的选择,然而按照现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这部分导游活动却被列入禁止的范畴。
        第二类就是没有考取导游证的野导游人员。据石家二弟估计,目前“黑马”导游的数量大致在4000-5000人之间,另一位黄姓导游估计该类导游有2000-3000人之间。有一个研究数据指出,张家界的社会导游人员,也就是野导游人数要占到总导游人数的60%。总之都要高于正规持证导游的人数。野导游人员的导游活动,按照规定自然是非法的。
       综合来看,不论是持证导游还是野导游,他们开展的导游活动如果严格按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来说,大部分都是非法的。如果严格禁止这部分非法的导游活动,必然会给张家界旅游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在自助游市场不断壮大,自助游群体对这部分导游活动的需求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张家界导游的这种生存状态并非特例,而是反映了全国导游市场的普遍情况,由此可见,现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已经脱离实际,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现有的景区管理体制还不能有效保障少数民族的应有权益
        实际上,当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一经成立,便注定会出现社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保护区内的资源应该得到保护,但这将断绝保护区原住民从事采伐、菜肴、垦荒、种植、养殖、狩猎等传统方式的收入,一度会造成社区居民的收入下降。保护区获得保护之后将产生广泛的生态效益,是一种正的外部效益。然而全社会正的外部效益的获得如果以当地社区收益受损来弥补将有失公允。因此,保护区在保护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得收入的同时,需要同时构建一种弥补社区居民损失的机制,或者是形成一种能够鼓励、支持是社区居民从旅游新产业培育中获益的机制。
        为了对森林公园行使管理职能和促进旅游开发,早在1983年,便成立了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对森林公园形式管理职能。到了1988年,随着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设立,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的管理范围也扩展到风景名胜区,负责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以及景区的日常管理事务。
        根据石家二弟的介绍,张家界的系列景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补偿方式。目前,张家界的重要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黄龙洞的门票价格分别为248元、258元和80元。2008年,张家界的景区门票收入高达8.62亿元。居住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原住民,根据年龄的不同,每年将会获得景区从门票收入里面给予的几百元补贴。
        然而在鼓励或支持社区居民从旅游产业发展中获益的机制方面,却显得非常薄弱。实际上,张家界旅游发展已经为社区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然而这种就业机会的形成,更多的是各方面的主体基于私利的目的开展活动进而对劳动力产生自然需求所致,当前,还严重缺乏基于公平目标的主动支持社区居民获益的机制。

        特别是在考察期间,有人介绍说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已经形成有将景区内张家界、袁家界、杨家界等村落原住民全部迁出的思路或计划,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非常值得探讨。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或相关政府部门出于最大化保护景区资源生态,以及方便景区管理的目的,计划将景区内的土家族等原住民进行搬迁,然而这样一种搬迁,如果是以买断的方式,将剥夺原住民长期从景区旅游开发中获益的权利。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所在地,就是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搬迁的举措都是贸然之举。
        如果搬迁采用的是股份制补偿的方式,这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原住民长期从景区旅游开发或获益的权利,然而这又将需要对整个景区进行折股的股份化改造,到底折股的数量以及分配的比例如何衡量,也将是巨大的难题。武陵源境内岩溶地貌发达,石英砂岩峰林峡壳地貌为世界罕见。《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技术评价报告》中指出:武陵源因拥有壮丽而参差不齐的石峰、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清澈的湖泊、溪流而具有不可否认的自然美。虽然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拥有的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生物结构等自然生态因素是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原因所在,然而,景区内的少数民族却是核心的精神文化内涵因素,也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关键因素。

        景区长期居住的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所承载的少数民族风情内涵本身就是景区吸引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向来是张家界系列进行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的少数民族风情已经严重汉化,但少数民族全体却是基本的承载主体,如果将景区内的少数民族社区全部搬迁,对于景区的吸引力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绝非明智之举。
        也就是说,景区内原住民的存在对保护自然生态和景区管理造成一定问题,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寻求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诉求一条导致更大问题的解决方式。比如社区共管的模式就非常值得借鉴,基于促进保护区和当地少数民族社区共同发展的目的,搭建一种开放的、将社区居民的利益纳入整体发展框架,进而实现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将不失为一种有效体现少数民族权益的机制。
 

                                                                                          ——本文最早刊载于张金山博客,20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