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山:大型节事活动旅游效应的敏感神经

      旅游业拥有先天的敏感性,特别容易为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恐怖主义等行业外部因素所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为旅游业自身所不能所左右,而只能被动的接受其消极影响,只能积极主动的寻求应对之策。旅游者愿意承担上涨的旅行成本来满足强烈的旅游需求,而往往不会因强烈的旅游需求而置身预期不安全的处境。现实或潜在的危机都会使旅游者形成知觉风险,知觉风险一旦形成,将直接左右旅游者的出行行为,潜在旅游者或选择替代性旅游目的地或直接取消旅行计划。国内外的一些实证研究已经充分表明,突发性事件对旅游业全行业有致命的影响,会严重缩减游客的旅游行为。因为安全毕竟是旅游者进行出行决策的首要考虑。
      因节事活动的举办而引致出大量的旅游活动,而节事活动的旅游经济效应往往构成整个节事活动受益的主要方面。旅游业之所以能够成为摄取大型节事活动经济效应的主要产业,在于大型节事活动拥有天然的聚光灯效应和人流汇聚作用。节事活动的聚光灯效应与自身的规模和档次成正比。以奥运会、世界博览会为代表的国际性赛事和展览活动,自然拥有最强烈的关注度。大型节事活动的关注度是举办国或举办城市诉求的目标,也是旅游业能够最大化受益的原因。而与此同时,大型节事活动强烈的聚光灯效应也为自身埋下了安全隐患,比如往往成为寻求认可、寻求关注、寻求政治诉求的势力所借用和攻击的目标,将构成节事活动期间最为不安全的可预期因素。
      旅游业对危机事件的先天敏感性与节事活动聚光灯效应诱导不安全因素的融合使得节事活动旅游经济效应的发挥存有一条敏感神经,当这条敏感神经遭受不安全现实和不安全预期的意外冲击,就将使敏感的旅游业遭受意外打击。旅游业遭受损失的程度将或多或少的由节事活动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由意外冲击的恶性程度所决定。
      北京奥运会也没有逃脱旅游经济效应敏感神经遭受触动的命运。2008年可谓是多事之秋,从年初开始的一系列灾难、事件为中国罩上了多层不安定因素的面纱。从一开始的雪灾、西藏3·14事件及T195火车出轨,再到后来的汶川大地震、瓮安事件以及昆明公交车爆炸等等一系列事件涵盖自然、交通、政治、社会矛盾、恐怖主义的方方面面。与各类灾难、事件的不断发生相对应,自从进入2008年以来,北京市接待月度入境旅游者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呈现节节下降的态势,即使在举办奥运会的8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明显下滑。可以说,奥运会旅游经济效应的敏感神经不但遭受触动,而且是不断遭受触动,潜在旅游者对北京奥运会的不安全预期不断加深,知觉风险不断叠加,导致的结果便是取消旅行计划。
      旅游业先天具有敏感性,但是却不具有先天的脆弱性。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对此曾经有个形象的比喻:旅游业正如含羞草一样,外界环境变化,它马上就有反应,而环境变好了,它也可以很快恢复常态。有国外研究者(O’Neill and Fitz 1996;Mansfeld and Kliot 1996)指出,旅游者总是缺乏记忆,当局势一旦平静下来,旅游者就会将旅游目的地不安全的旅游形象替换为安全的形象。奥运会结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聚光灯效应将不断隐去,能够触动大型节事活动旅游效应敏感神经的能力不断降低,这条敏感神经将不断衰弱。与此同时,潜在旅游者由于对北京奥运会的高关注度淤积的旅游需求也将不断寻求释放,因此,在没有其他外部冲击的假设下,可以预计北京奥运会的旅游经济效应将表现出明显的时滞特征,剔除和成功克服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奥运会对北京和中国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将有明显的展现。
 
                                                                                       ——本文最早刊载于《旅游时代》,20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