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山:交通需求管理(TDM):奥运旅游“乘客”须知

        奥运会期间的北京交通问题为世人所关注。国际奥委会在《申办城市手册》中谈到交通问题时指出:“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关键因素是要有一个有效的交通系统”,而“北京正面临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快速扩展而产生的交通需求挑战”。北京交通拥挤问题主要源自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有限的交通资源之间的矛盾,北京机动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道路建设的增长率,截至2007年底,北京的机动车总量已经有300多万辆之巨。北京是有着1700多万人口的国际特大型城市,自身人口的乘车需求已经对交通造成沉重的压力。
        而在奥运会期间还将有大批的人流涌入。据北京市旅游局预计,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将迎来200多个国家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接待来京人数将达到50万至55万人次,全年预计仅北京市接待海外游客数量将增至460万人。奥运会的召开将会带来数量巨大、时间和空间集中的客运需求和货运需求,如果不采取系统和妥善的解决方案必将加剧北京市本已尖锐化的交通矛盾,而缓解交通矛盾的对策主要包括交通供给调节和需求调节两大方面。
        在供给调节方面,通过新建和扩建交通基础设施来实现,按照《北京奥运交通规划》,加速实施了交通设施建设的步伐,重点在城际交通、市内交通和奥运场馆交通三个方面下功夫。目前,像首都机场扩建、机场轻轨线、地铁5号线等重点项目已经启用或即将启用。虽然自从申奥成功以来,北京交通项目的上马和建设速度大大加快,然而如果不辅助相应的应急管理,已有的交通设施依旧不能满足整个城市人口外加奥运来京人流的交通需求。这就需要借助交通需求调节,交通需求调节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方面,交通需求管理 (Travel Demand Management,缩写为TDM)是需求调节的重要手段。
        交通需求管理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广泛的应用,所谓交通需求管理是一种对交通需求(包括交通生成——分布——方式——分配)全面实施控制与正确引导的科学方法,以达到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的适度平衡(供需平衡)。在奥运会等国际大型赛事举办期间,实行应急性的交通需求管理是举办城市的通用做法,比如最近的悉尼和雅典奥运会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雅典交通是奥运会前人们谈论得最多,担心得最多的问题。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大部分道路狭窄,交通路网很不发达。但在奥运会举办期间,雅典交通长期梗阻的顽疾一下子神奇般地畅通起来,雅典奥组委承诺的“快捷、方便、舒适、安全”的交通模式神话般地实现了。其中交通需求管理功不可没。奥运会的交通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显著的高峰集中的特点,之所以实行应急性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原因在于,一方面,作为基础设施的交通建设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再者,为奥运会短期内剧增交通需求而建设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并不经济。北京奥组委等政府官员已经多次表示,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将根据国际惯例实行以交通管制为重点内容的交通需求管理。
        奥运会群体包括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组织者、媒体、赞助商、观众、后勤、志愿者等,奥林匹克大家庭内还分为国际和国家奥委会成员、国际体育单项组织联合会成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政府官员、贵宾等。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交通需求,其中,为参赛运动员提供准时、安全、舒适的交通服务,保证媒体、贵宾享用舒适、安全、准点、可靠和快速的专用车辆和专用交通路线,保证观众及时、安全、顺利的观赛是北京的《申办报告》确定的奥运交通目标。在所有的奥运会群体中,除了观众之外,其他群体一般均有政府来专门负责满足其相关交通需求,以外来旅游者(包括国内或国外)和市民为代表的普通观众自然需要自行安排出行的交通方式。
        根据往届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为了保证观众的交通需求,北京将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策略,普通观众的交通以公交为主。公共交通优先策略本身就是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北京具体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还没有正式公布,但结合国外奥运期间交通需求管理的举措,预计北京将在奥林匹克公园等场馆附近实行交通管制、对外省市进京车辆实行禁行限制、全市机动车单双号出行、场馆周围禁止私人停车、持票免乘公交等对普通观众出行有重要影响的交通需求管理举措。当对关系自身出行的需求管理有明确的预期和了解时,才会极大的便利奥运期间的观赛和旅游行程安排。交通需求管理,是奥运游客的一份乘车须知。
 
                                                                                         ——本文最早刊载于《旅游时代》,2008-7-5